白酒酿造是一门融合 “微生物发酵”“工艺控制” 和 “时间陈化” 的传统技艺,核心是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酒精,同时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风味物质(形成香气和口感)。那么,
散装白酒加盟小编讲一下关于白酒无论香型,白酒酿造都需经过以下基础环节,差异主要体现在 “发酵容器、时间、温度” 等细节:

1. 原料预处理:让粮食更易被微生物分解
原料选择:以高粱为主(淀粉含量 60%-70%,结构紧密耐发酵),搭配玉米(增加甜感)、大米(增加绵柔)、小麦(制曲用)等;要求颗粒饱满、无霉变(霉变会产生黄曲霉毒素,有毒)。
关键步骤:
粉碎:粮食破碎成 “4-6 瓣”(不是越细越好 —— 太细易糊化结块,太粗淀粉利用率低);
润粮:粉碎后加温水浸泡(高粱吸水量约 45%),让淀粉颗粒吸水膨胀,便于后续蒸煮;
蒸煮:常压蒸煮 1-2 小时(或高压蒸煮 30 分钟),至 “外熟内生、内无白芯”(淀粉糊化 —— 淀粉分子链断裂,更易被淀粉酶分解)。
2. 制曲:为发酵提供 “菌种和酶”(酒之骨)
酒曲是 “糖化发酵剂”,决定白酒的香气风格(曲的类型直接影响香型):
制曲原料:以小麦为主(蛋白质和淀粉丰富,适合微生物生长),酱香酒曲会加入豌豆(增加香气复杂度)。
制曲工艺:
原料粉碎→加水揉成曲块(硬度适中,便于透气)→入曲房培养(控制温度、湿度);
微生物在曲块中生长(如米曲霉、酵母菌),同时产生淀粉酶、蛋白酶(为后续发酵储备酶);
培养后自然风干(保留微生物活性),存放 3 个月以上(陈曲减少生曲的杂味)。
曲的类型:
大曲(块大如砖,发酵周期长,用于浓香、酱香 —— 香气复杂);
小曲(球状如汤圆,用米粉 + 中草药,用于米香、清香 —— 香气清雅);
麸曲(麸皮为原料,发酵快,用于低端白酒 —— 成本低,香气简单)。
3. 发酵:微生物 “产酒 + 产香” 的核心环节(酒之魂)
发酵是将 “糊化淀粉→酒精 + 风味物质” 的过程,发酵容器、温度、时间是关键变量:
核心操作:
粮曲混合:蒸熟的粮食(冷却至 30-40℃,避免烫死微生物)与曲按比例混合(大曲酒粮曲比约 5:1);
入池发酵:装入发酵容器(泥窖、地缸等),密封(防止杂菌污染,保持厌氧环境);
控温发酵:微生物活动产热,需控制品温(如酱香发酵最高温度达 60℃以上,浓香控制在 35-45℃)。
发酵容器决定香型:
容器类型 对应香型 微生物来源 香气特点
泥窖(窖泥含梭菌) 浓香 窖泥中的己酸菌(产己酸乙酯,窖香) 窖香浓郁
石窖(石壁 + 窖底泥) 酱香 窖底泥 + 曲中的微生物(耐高温) 酱香突出
地缸(陶缸,隔绝土壤) 清香 曲中的微生物(无外界杂菌) 清香纯正
发酵周期:
浓香:45-90 天(泥窖中微生物缓慢代谢,积累酯类);
酱香:1 年(分 8 次发酵,每次加新粮和曲,逐步提香);
清香:28-56 天(地缸发酵快,避免杂菌过度繁殖)。
4. 蒸馏:提取酒精和香气成分(取酒)
发酵后的 “酒醅”(含酒精 5%-10%)需通过蒸馏(利用酒精沸点 78℃低于水 100℃的特性)提取:
设备:传统甑桶(上宽下窄的木桶,便于蒸汽循环),现代用不锈钢蒸馏锅。
关键技巧:
“缓火蒸馏”:蒸汽要均匀(避免火力过大,带出水分过多;过小则提酒慢);
“看花摘酒”:蒸馏时酒液流入接酒器,会产生泡沫(“酒花”)—— 酒花大而疏(酒度低),小而密(酒度高);
分级摘酒:头酒(酒度高,含杂醇油多,需去除)→中段酒(品质最佳,留用)→尾酒(酒度低,含酯类多,可回蒸)。
5. 陈酿:让新酒 “去杂存香”(酒之韵)
刚蒸馏出的 “原酒”(新酒)刺激性强(含醛类、硫化物),需陈酿(老熟):
容器:用陶坛(微孔结构,能让微量氧气进入,促进氧化反应 —— 醛类氧化成酯类,减少辛辣感);不锈钢罐只能存酒,无法老熟(无透气性)。
陈酿过程:
新酒入陶坛,密封后存入酒库(温度 15-25℃,湿度 60%-70%);
1-3 年内:杂质(如甲醇、乙醛)挥发,酒精与水分子结合更紧密(口感变柔和);
3 年以上:酯类等风味物质缓慢转化(如酱香酒陈酿后焦香更突出)。
损耗:每年挥发损耗约 3%(“天使的份额”),陈酿时间越长,成本越高(存储占用空间 + 损耗)。
6. 勾调:标准化口感(酒之型)
勾调不是 “掺水或加香精”(纯粮酒勾调是不同基酒的调配):
核心目的:同一品牌白酒口感稳定(不同批次原酒品质有差异),同时提升风味层次。
操作:
品酒师选出不同年份、不同轮次的基酒(如酱香有 7 次取酒,各轮次酒风格不同);
按比例混合(如用 5 年老酒增加醇厚感,用新酒增加香气爆发力);
微调:若口感偏烈,加少量低度酒;若香气不足,加少量高酯基酒(无添加剂,纯物理混合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