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酒酿造的发酵环节是将蒸煮后的粮谷(淀粉)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为酒精和风味物质的核心过程,其核心原理是 **“糖化→发酵”** 的连续反应:微生物先将淀粉分解为可发酵糖(糖化),再将糖转化为酒精(乙醇),同时生成酯类、醇类、酸类等风味物质。发酵过程受原料、微生物、环境条件(温度、湿度、氧气)等多重因素影响,不同香型白酒的发酵工艺差异显著,但核心逻辑一致。所以说,
散装白酒加盟小编总结一下关于发酵环节的详细解析:

一、发酵前的关键准备
原料预处理
蒸煮糊化:将高粱、大米等原料蒸熟(“糊化”),使淀粉颗粒破裂(淀粉分子从结晶态变为无定形态),便于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分解。例如:酱香酒的高粱需 “九次蒸煮”,逐步糊化淀粉;清香酒则 “清蒸一次”,保证酒体纯净。
降温拌曲:糊化后的粮醅(原料 + 辅料)需冷却至适宜温度(因香型而异:清香型 25-30℃,浓香型 30-35℃,酱香型 40-50℃),再加入曲粉(或酒母)—— 曲中的微生物(霉菌、酵母菌、细菌)是发酵的 “催化剂”,其中霉菌负责糖化(如米曲霉分泌淀粉酶),酵母菌负责产酒精(如酿酒酵母),细菌则生成风味物质(如乳酸菌产酸)。
发酵物料配比
粮曲比:曲的用量直接影响发酵效率,通常为原料重量的 10%-30%(酱香酒用曲量最高,甚至 “曲粮比 1:1”,因高温制曲需更多微生物弥补活性损失)。
水分控制:粮醅加水或加尾酒(回收的低度酒),使水分含量保持在 50%-60%—— 水分过低,微生物活动受限;过高则易滋生杂菌(如产酸菌),导致酸度过高。
辅料调节:加入稻壳、谷壳等辅料(占原料的 20%-30%),起到疏松粮醅、调节透气性的作用(避免压实后缺氧,影响酵母菌繁殖)。
二、发酵容器:微生物的 “栖息地”
不同香型白酒的发酵容器差异显著,直接影响微生物种类和风味物质生成:
浓香酒:泥窖
窖池由黄泥(富含腐殖质)砌成,窖泥中栖息着己酸菌、丁酸菌等厌氧微生物,能生成己酸乙酯(浓香型主体香气)。发酵时粮醅与窖泥接触,微生物随窖泥进入物料,且 “续糟发酵”(每次发酵保留部分旧糟)会积累更多风味物质,窖池越老(如百年老窖),微生物越丰富,酒体越醇厚。
酱香酒:石窖 / 泥底石窖
窖池四壁为条石(减少杂菌污染),底部铺窖泥(提供微生物)。高温发酵(40-60℃)下,石窖耐高温且透气,适合耐高温微生物(如嗜热芽孢杆菌)繁殖,生成酱香物质(如吡嗪类、呋喃类)。
清香酒:地缸
用陶土制成的地缸埋于地下,缸内发酵可隔绝土壤杂菌,且地温稳定(15-25℃)。发酵时粮醅完全在缸内,微生物以曲中的酵母菌和霉菌为主,生成的风味物质简单纯净(如乙酸乙酯),体现 “清香” 特点。
米香酒:陶缸 / 水泥池
多采用半固态发酵,原料(大米)加水煮成饭,拌入小曲后装入陶缸,物料呈浆状,适合小曲中的根霉(糖化力强)和酵母菌快速繁殖,发酵周期短(7-15 天)。
三、发酵过程:微生物的 “代谢战场”
发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,可分为糖化期、主发酵期、后发酵期三个阶段,各阶段微生物活动和产物差异显著:
糖化期(前 3-5 天)
核心反应:霉菌(如米曲霉、根霉)分泌淀粉酶,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、麦芽糖等可发酵糖(“糖化”),此时物料含糖量快速上升(可达 5%-10%)。
环境变化:因微生物呼吸作用(有氧阶段),物料温度逐渐升高(从室温升至 30-35℃),pH 略下降(酸性物质开始生成)。
主发酵期(第 5-20 天,因香型而异)
核心反应:酵母菌(如酿酒酵母)在无氧环境下将糖转化为酒精(“酒精发酵”),反应式为:C₆H₁₂O₆(葡萄糖)→ 2C₂H₅OH(乙醇)+ 2CO₂↑+ 能量。此阶段酒精含量快速上升(可达 5%-10% vol)。
微生物变化:酵母菌成为优势菌群,同时细菌(如乳酸菌)生成乳酸、乙酸等有机酸(调节酒体 pH,抑制杂菌),霉菌活性逐渐减弱。
环境变化:物料温度持续升高(浓香型可达 35-40℃,酱香型甚至超过 50℃),因 CO₂释放,物料出现 “翻涌” 现象(俗称 “发酵冒气泡”)。
后发酵期(主发酵后至出窖)
核心反应:酒精生成速度放缓,微生物开始分解残留糖分和复杂有机物,生成酯类(如乙醇与乙酸生成乙酸乙酯)、高级醇(如异戊醇)等风味物质,酒精含量趋于稳定(最终可达 10%-18% vol,取决于原料和工艺)。
环境变化:温度逐渐下降至接近室温,物料变得紧实,酸度缓慢上升(有机酸积累),形成 “酒醅”(发酵完成的物料)。
四、发酵关键参数控制
温度控制
发酵温度是影响风味的核心因素:
低温发酵(清香型,20-25℃):酵母菌活性稳定,生成的高级醇少,酒体更纯净;
中温发酵(浓香型,30-35℃):利于己酸菌等微生物繁殖,生成更多酯类,窖香浓郁;
高温发酵(酱香型,40-60℃):促进美拉德反应(氨基酸与还原糖反应),生成吡嗪类、呋喃类等酱香物质,且能抑制杂菌(高温杀菌)。
控温方法:通过调整入窖温度(如冬季加温水升温,夏季摊凉降温)、控制发酵物料厚度(厚则升温快)、翻醅(如酱香酒 “翻窖” 调节温度)实现。
氧气控制
发酵前期(糖化期)需少量氧气,供霉菌和酵母菌繁殖(有氧呼吸生成菌体);
主发酵期需严格厌氧(密封窖池),否则酵母菌会进行有氧呼吸(消耗糖生成 CO₂和水,而非酒精),且易滋生好氧杂菌(如产酸菌)。
密封方式:泥窖用黄泥封窖,地缸用塑料布 + 泥土密封,石窖用窖帽(糟醅 + 泥土)覆盖。
发酵时间
清香型:短(15-20 天),快速完成糖化发酵,风味物质简单;
浓香型:中(45-60 天),利于窖泥微生物充分代谢,积累酯类;
酱香型:长(每次发酵 30-40 天,且需 8 次发酵),通过多轮次发酵提取不同风味的基酒(如 1-2 轮次酒偏酸涩,3-5 轮次酒酱香突出)。
pH 值控制
发酵初期 pH 约 6.0-6.5(中性偏酸),随着有机酸生成,pH 逐渐降至 4.0-5.0(酸性环境可抑制腐败菌)。若 pH 过低(<3.5),会抑制酵母菌活性,需通过调整辅料(如加稻壳疏松透气)或减少前次发酵糟的用量改善。
五、发酵异常及处理
发酵温度异常
升温过慢:可能因曲量不足、入窖温度低或水分过少,需补加曲粉、提高入窖温度或加水调节。
升温过高(超过 60℃):导致酵母菌失活(酒精生成减少),需翻醅散热或减少物料厚度。
酸度过高
因密封不严(有氧杂菌繁殖)或发酵时间过长,需加强密封、缩短发酵周期,或下次发酵减少辅料(降低透气性)。
酒精含量低
可能因糖化不充分(曲活性低)或酵母活力不足,需更换优质曲、控制入窖温度(激活酵母)。